类似泥石流、滑坡多发
与眼前的美景相比,这些人造山体在经历暴雨后,遭遇水土流失问题,部分较陡的山坡甚至形成小型的泥石流,使得山体“千疮百孔”。
在中央公园北坡,因为坡度不陡,虽然出现了很多小水流流出的槽形水道,且有部分低洼处积水,但山体总体受损不大。
但是,坡度较大的南坡,则“伤痕”较大。可能因为过水较多,盘山路旁的排水沟很多都被冲毁或被泥土淤塞。黄土、砖块、建筑垃圾等多种物料夹杂的类似滑坡体,摊铺在路上。不少栽种的树木被冲歪、冲倒,有的甚至根部悬空。
被冲刷出的较深水道,深度超过1米,最宽处也超过1米,犹如巨大的裂缝,蔓延在山坡上。
在这座名称暂未知的山体最西侧,因为坡度更陡,较大的滑坡体沿山坡而下,将十多棵大树冲得七零八落。而山脚下不远处,就是工棚、工人宿舍等。
与中央公园一样,龙湖公园旁的诸多山体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类似滑坡、泥石流问题,但相对来说,也许是因为龙湖公园内的山体堆砌较早,而且坡度大多不陡,问题相对较少。
记者注意到,中央公园、龙湖公园内的人造山体,无论是山坡还是山顶,因为几乎全部为土质,没有石头,表层较为松软。走路走在挖掘机压过的车辙上尚好,不然很容易陷进泥沙之中。
追问
人造土质山体,安全如何保障?
对人造山体上出现的类似滑坡、泥石流的问题,包括现场不少施工人员等在内,都表达了关注之情。
一位在中央公园垒砌湖岸边坡的工人说,相对于石头山来说,土山不稳定,遇水容易软化,是最容易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的地质。他特意列举去年底在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大滑坡事故为例说,“都是土堆出来的,要是滑坡,可不能小看了,也是怪吓人的。”
就现在出现的地质安全问题,他们也很担忧。
“你看看,好多树都被冲倒了,要是遇上再大的雨,可不得出事更多?”一位务工多年的张姓工人说,他们的工棚都尽量远离山脚,而且下雨天尽量不到山脚下。
当然,也有附近村民说,这里的山体堆积时间还不算长,沉降还没完全到位,固定水土的树木也刚栽种,根系还不够发达,“该流走的流走也无妨,将来肯定会越来越稳定”。
说法
“闭门造山”不可取,应加强与公众互动
对于龙湖区域、中央公园区域的人造山体的规划设计、建设进度、安全防范相关问题,大河报记者于6月14日向负责宣传工作的郑东新区管委会信息中心相关人士发去了采访请求,但截至发稿,尚无回音。
针对人工堆土造山的安全问题,去年4月10日,龙湖区域规划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景观工程设计院院长陆伟宏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时曾有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