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肖伟是平乐镇牡丹绘画村里的一位农民画家。他介绍说,他们村约有120人在画牡丹,小至五六岁,大至七八十岁。牡丹画每年约有500万元的收入。当然,没有分工明确的“流程式”绘画方式。现在,郭肖伟在洛阳老城的丽京门开有铺面,集创作、卖画、教学于一体,生意还不错,尤其是牡丹花会期间,订单不断,他戏称自己是在“画钱”。
洛阳孟津的平乐镇,其实是又一个“杨柳青”,只是创作的重点为牡丹画。2002年,平乐镇被国家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牡丹饮食潜力正显
古人早已知道牡丹不但可入药,也可食。宋代的袁文在他的文章中记载,他用牛酥煎牡丹吃。味道如何,没说。明清时,已经有比较完整的用牡丹配其他东西制作食物的方法。清代有本《养颜录》说:“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烩亦可。”在现今的洛阳,牡丹已经入菜肴、入酒、入点心了。从用料上,有以牡丹花为主料的,也有为辅料的。从作用上说,有把牡丹作香料的,也有作色剂的;牡丹花在烹调上可煎、炸、汆、蒸、酿等。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牡丹花花瓣和花粉的化学测定结果表明,牡丹花是一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食品:有13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所需的,含有多种维生素及5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据民间传说,牡丹花制作的饭菜,不仅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在加工过程中清香四溢,久久不散。可令人奇怪的是,洛阳甚至全国,为何没有一家专营牡丹食品的店面呢?
洛阳最具特色的饮食是水席,而牡丹燕菜又是其绝对的当家招牌菜。
说起牡丹燕菜,不得不讲一个很俗套的故事:武则天时,洛阳东关长了一个大萝卜,上青下白长三尺,重40斤。御厨把萝卜切成丝,拌粉清蒸九次,配以鲜味汤汁,烹制成羹。女皇食后赞不绝口,看它形似燕窝,晶莹透亮,即赐名“燕菜”,流传至今。
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访问。席间,只见一朵洁白如玉、色泽夺目的牡丹花状的燕菜,浮于汤面之上,菜香花鲜,周总理就风趣地称之为“牡丹燕菜”。菜配花名,花以菜妍,两者珠联璧合,从此,“牡丹燕菜”誉满中外。
在洛阳,“中国烹饪大师”任全福,因开发牡丹系列的饮食几乎家喻户晓,他潜心研制的“全福牡丹饼”成功入围“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荐食品”大名单。据悉,“牡丹饼”打破以面粉为主料的传统制作工艺,开创了以豆类为主料做饼的先河。任先生说,他喜欢牡丹,2007年花了99万元,在国家牡丹园冠名一株“牡丹王”,他还在继续开发牡丹饮食,让更多的牡丹花食品走上餐桌。
牡丹珍品奇花共赏
记者专程采访了洛阳国际牡丹园。
这里不仅有200多亩品种齐全的洛阳本地牡丹,而且有近百亩来自日本、法国、美国等地的数十种“洋牡丹”,这些“洋牡丹”在洛阳这个“牡丹原产地”长得更加汪洋恣肆。霍志鹏就是这些牡丹的主人。霍志鹏说,小时候模仿父兄劳作,长大了在高校学习农业科技,大学毕业20多年,他都泡在牡丹地里。
洛阳国际牡丹园地处邙山之巅,占地380余亩,以洛阳牡丹精品为中心,汇聚国内外牡丹名优品种500多个,花期长达月余,是洛阳精品牡丹园之一,同时也是洛阳市区内花期最长、开花最晚的牡丹园。在这里,牡丹九大色系齐全,名优珍稀品种荟萃。有花王“姚黄”、花后“魏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