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算账:盗伐林木生财之道
据了解,王屋山2003年还被评为国家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封门村位于王屋山西部,有4000余亩橡树和刺槐自然原始森林,村庄肩负着保护这片森林的责任。
原护林员李继红说,这个村的“天保”森林,已经有1000多亩被毁,仅经济损失就有二三百万。
村民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厘米粗的树可以锯成3根坑木,一根坑木可以卖25块钱,那么1棵树就可以卖75块钱。盗砍者只要在山上砍伐一个小时,就能砍10多棵树可挣1000多元钱,这成了盗伐者获得暴利的生财之道。
封门村有260余户人家,1050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收获橡树果实是全村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村民说,每到秋季,村民就可上山拾橡树果,1公斤橡果市场上收购1块多钱,一天老百姓就能卖一二百块钱。但是近年来,乱砍滥伐不仅破坏了山林的生态环境,群众的利益也受到损失。
内外勾结:监管困难市场暗销
这些盗伐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暴利呢?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附近的一个私人木材厂了解情况。
记者看到,这里堆放着许多杂木,加工好的板材放的整整齐齐。但厂内的十多间办公室却空无一人。等了许久,一个自称老板堂弟的年轻人对记者说,厂内的木材是他们收购的。但是有关办厂手续、木材从何收购、收购价格等等,他都不清楚。
随后,村民又带领记者来到了距离封门口村十几公里的大峪镇王坑村,在一个隐蔽的山沟里,记者发现了藏积在这里数堆被锯的很整齐的橡木和刺槐木。
“这都是我们山上的橡树。”村民张文勇说。他还说,每堆木材都由四五百棵树锯成。因这里没有设检查站,可以躲避检查,从这里进行市场暗销。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盗伐者如此嚣张,盗伐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村民们对记者述说了其中的一些秘密。“现在的护林员成了毁林员,他们逮住盗伐者都不管。只是扣两根坑木,有时弄到村里,攒够一车就拉出去卖了,派出所也不管。”原护林员李继红说。
“群众反映派出所处理力度不大,因为国家法律规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我们只能按治安条例处罚,最多进行治安拘留。我们也没办法。”济源市森林公安局第三林区派出所副所长吴华伟说。
他还说,自2006年11月森林派出所成立以来,派出所只有5名民警,需要管辖王屋、下冶、大峪三个乡镇和国有愚公林场,总面积90余万亩,其中天然林17.9万亩。森林公安局也多次和林业部门组织行动,查扣偷拉私拉木材的车辆和木材,及时出警抓获盗伐树木的人员,甚至1月要处理30多起盗伐案件,但却不可能杜绝偷砍滥伐现象。
“靠山吃山,砍树发财,也是盗伐者毁林的一个原因。”吴华伟说,尤其是护林员是当地的群众,没有固定工资,这是导致乱砍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护林员与盗伐者串通一气。”这都加大了公安机关执法难度。
业内人士:“天保工程”亟待国家政策支持
村支部书李保证告诉记者,8年来村护林员没有工资,虽然他们负责看林护林,但工资只能从扣押盗伐者的树木中提取费用。他还说,1根坑木市场价是二十四五块钱,扣1根坑木给护林员奖励7块钱,剩余的留给村里。因为这个村还是贫困村,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
济源市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王安平认为,目前出现盗伐严重的问题,除了一些人仍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外,2000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国家对群众的补偿至今没有到位,使原本山区生活比较贫困的群众生活更加困难,因此导致部分群众置法律于不顾,这是公安机关执法中的一个难题。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乱砍滥伐的问题?济源市林业局局长李天侠认为,国家应尽快拿出政策适当补偿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或“迁户并村”;政府出资开展“阳光培训”,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对“天保”林的群众实行承包,形成良性循环;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适当进行间伐、商品林采伐开放,以便以林养林。
济源市林业局纪检组长张元军告诉记者,目前林业部门已在全市开展“绿盾行动”:一是进行人员整合,把警力和林业执法队伍向一线倾斜,特别是对重点区域实时监控;二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乡镇村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当地力量,特别是护林员的作用,共同加强管护;四是对当前一些乱砍乱伐村,特别是重点人员,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天保工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