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水为城市聚气,水系贯通城市生态之魂
焦作似乎不缺水。城市背靠太行,山溪汇成大河,然而河道纵横,却条条干涸见底。地下水丰富,然而随着生产发展,水位逐年下降。究其原因,焦作是一片俯瞰平原的高坡,市区南北高差百米,径流匆匆过境,掉头而去。
为了有一片水面,焦作挖出一方700来亩的龙源湖,多年成了市民心中“城市的眼睛”。周边高楼拔地而起,小区以接近湖水为荣。可是,这样一泓湖面终究是“一潭死水”,水质可想而知。一段时间,水成了红色,只好用化学药剂处理,结果水又成了蓝色。无奈之下,政府购买市政供水,注入稀释,几天几夜,杯水车薪。即使这样,湖面还随着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防洪灌溉,地下补源,生态景观,转型发展,哪一个不需要解决水的问题?既然不缺资源,如何破解困局,不再受制于水?两年多前,焦作跳出窠臼,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勾画出一条“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治水方略。
引来黄河水,调节过境水,蓄足天上水,补充地下水。通过梳理河道,修建引水调蓄工程,“四廊六脉”“五库六湖”“东西湿地”等点线条块在214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纵横镶嵌。6条纵向河道,4条横向廊道循环贯通,南引黄河,北蓄降雨,西揽径流,融汇进城。
这片坐落于“山之阳,河之阳”的土地,古称“覃怀”,是大禹带领先民治水初见功效的地方。3年内,焦作市民将在这片从来“存不住水”的城区看到150公里景观河道,1.8万亩新增水面,3500万立方米水库库容。
经过两年努力,城市水系初步目标一一实现。黄河水通过引黄入焦干渠注入大沙河,新增引黄灌溉面积160万亩,成功应对去年夏旱。大沙河两侧已形成5.4公里长、120米宽的景观水面。灵泉湖千亩水面形成,影视湖三道水堰完工,带状湿地完成10公里主体工程……
龙源湖已是波光粼粼,烟波浩淼。过去临水气味熏天,如今钓鱼风行,白鹭鸣叫。焦作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谢玉安说:“投入产生经济效益是眼前账,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大回报是长期账、基础账。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元素,水对焦作绿色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
治吏:人是决定因素,风清气正聚力转型攻坚
一组数字体现了焦作环境治理的决心。两年间,全市共关停污染企业39家,搬迁重污染企业14家,否决污染项目31个。孙立坤说,环境治理与转型攻坚同步,是摆在当前阶段的课题,任务繁重,慢不得、等不得、拖不得。实现的关键在人,在干部,在大环境。“环境”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从自身抓起。2013年年底,市委常委和正市级领导登报承诺“八个做到”,带头依法依规办事、带头抵制跑官要官、带头抵制拉票贿选、带头完成工作任务,并带头接受各方监督。
对公职人员,提出了“五个一律”要求。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的、参与赌博的、借考察学习名义公款旅游的、上班时间打牌下棋的、上班时间到不当场所娱乐健身的“一律免职,绝不通融”。
“精兵”伴随“简政”。去年焦作实施行政审批改革,建设工程类审批由300个工作日压缩至40个,行政审批日办量比前年增六成多。就在这一年,新登记资本总额同比增长153%。焦作被河南确定为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
作风过硬与否,只有放进干事创业中“锻造”。在焦作急需推进的铁路、公路、能源、水利、生态等十大建设中,由班子领导责任分包,配套“一大建设、一套班子、一本台账、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年一考核”。作风硬不硬,看真抓实干。
焦作是陈氏太极故里,太极体育中心是十大建设之一。眼看2014年9月将作为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主场馆,2013年4月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甘茹华接受任务,牵头负责的时候,建设进度不到30%。甘茹华带领各部门组成的班子开足马力,每周几次现场办公,最终保证如期竣工。
焦作市委、市政府深知,抓作风如逆水行舟,就像绿水青山得来千辛万苦,一定不容许有污染企业毁掉大环境。
去年年底,焦作纠风办用3天时间,组织社会各界群众对全市职能部门“过堂”评议。一边是百名各界评议代表,一边是全市64个重点科室、58个市直二级机构、48个政府部门和33个公共服务行业的“一把手”。根据日常群众反映、履职尽责情况,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最终结果通过媒体公开。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