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叉处的节点广场
生态步道骑行快乐无限
公交港湾处别致的快乐驿站
连接村与村的生态廊道
公交港湾绿意浓浓
中国园林网10月10日消息:郑州市市长马懿则从建设森林城市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廊道的意义,完整、连续的生态廊道,不仅有效舒缓了城市热岛效应,增强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还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
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与普通绿地不同,它能够将城市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通过廊道形式有机连接,从而保证自然背景和乡村腹地对城市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避免因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等问题。
“然而,我国大部分城市长时间以来的城市绿化建设都以公园为重点,以面状绿地为主导,尽管斑块绿地确实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但由于线性带状绿地建设薄弱,缺乏连接性的绿地的生态效应明显被削弱。”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景观生态学研究者如是说。
对于郑州而言,生态廊道的建设是伴随城市升级,城市道路“革命”的一个支点,它对引领郑州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辐射能力,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环境,提升区域土地价值的意义更不言而喻。
据邻近科学大道西四环附近的翔营村村民介绍,他们感受明显的是,两年前由于附近脏乱差,土地出让价每亩40万元都招不来商。生态廊道建成后,现在出让价涨至每亩400万元左右,想来的企业仍络绎不绝。
同时,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生态廊道的建设,还可以增加生境斑块的连接度,提高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率,促进斑块间基因交换和物种交流,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从而使小种群免于近亲繁殖遗传退化。
8月13日,记者在四港联动大道的自行车道内,看见有松鼠在斑驳的光影中穿梭时,不禁感慨万千,当一些在市区很少见到的小动物们陆续出现在生态廊道中,与人们比邻而居,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时,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境遇!
人性设计 永远要以人为核心
一千个设计者心中就有一千种方案,一千个决策者心中也有一千幅蓝图,郑州生态廊道设计者和决策者心中对于城市生态廊道的构想分别是什么模样呢?
“肯定都是以人为本的。”崔正明换位思考,“生态廊道具有公共的社会属性,首要强调的就是‘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民是城市价值的主体,是国家价值的主体。”
那么,郑州生态廊道的设计究竟有没有刻意突出“人性化”呢?
2012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两环十七放射”为骨架,建设中心城区连接“六城十组团”的快速通道。
“两环十七放射”即郑州市中心城区“环形加放射”快速路路网体系。“两环”即三环路、四环路,三环路全长44公里,绿化总面积420万平方米;四环路全长93公里,绿化总面积约930万平方米。“十七放射”即三环、四环之间十七条放射状道路,是郑州市重要的交通道路网和出入市口,道路总长365公里。
“六城十组团”即郑州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出的发展模式,将以周边航空城、巩义新城、新密新城、登封新城、中牟新城和新郑新城6个县城新区作为融城先导,统筹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宜居职教城、新商城、商贸城、金水科教新城、服务业新城、文化新城、制造业新城、高新城10个组团,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这就意味着,只要身处郑州,不管是行车于繁华闹市还是郊外乡村,时刻都会被生态廊道包围,尽享自然之美。同时,基于快速通道的建设,方便了人流与货物的快聚快散,一方面节约了物流时间,另一方面为郑州经济增速赢得了速度。
可见,公路网络确实突显了人性化设计,突出了城市发展的概貌,可开车一族毕竟占郑州总人数的比重很小,基于此,又如何保障骑行者和步行者享受生态廊道的权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