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势。“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洛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牡丹栽培基地。根据冯松旺委员提供的资料,2005年,洛阳牡丹种植面积1.6万亩,品种达800多个,实力可谓雄厚。
科技优势。1984年,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国家级的“中国牡丹研究中心”在洛成立,经过20多年的努力,洛阳市牡丹科研人员成功解决了四季开花、无土栽培、新品种培育等牡丹工业化生产的诸多难题,在国内具有不可比拟的科技优势。
文化优势。“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洛阳牡丹人工栽培的历史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政协委员、洛阳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刘百灵说,据不完全统计,唐宋以来留存下来的吟咏牡丹的诗词达1000多首,历代涉及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以及绘画、雕塑等更是蔚为大观,牡丹文化已成为中华文明中最灿烂的明珠之一。
然而,放眼东望,我们的优势,却并未全部转化为生产力。
冯松旺委员说,2005年,菏泽牡丹的种植面积达到17.4万亩,品种达900多个。在国际牡丹市场上,日本占有80%的份额,菏泽占有15%,洛阳只占有5%。
分析其中的原因,冯松旺委员说,洛阳牡丹具有不可比拟的品牌优势,但我们的牡丹以分散经营、大田种植为模式,基本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格局。而世界花卉生产已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高度专业化、标准化已成为世界花卉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举例说,荷兰居于全球花卉贸易第一位,它有花卉生产企业1万多家,如果客户订购1万枝郁金香,那么,在哪家公司订购,这1万枝的花头数、颜色、鲜艳度等,应该都是一样的。而我们别说客户向一家公司订购1万株牡丹了,订购500株,也不一定能统一花头数和颜色。
冯松旺说,可以预计,随着牡丹“升”为国花,国内对牡丹的需求将迅猛增长。面对蜂拥而上的竞争者,谁能实现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谁就能赢得这场牡丹经济争夺战。冯松旺呼吁,洛阳在大力发展观赏牡丹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牡丹种植行业的现代化生产,使牡丹真正走上产业之路。
面对大幅提升旅游知名度的机遇,洛阳准备好了吗?
牡丹——洛阳花;洛阳——牡丹城。城因花而美丽,花因城而彰显。没有哪个城市把花的历史与城的历史结合得如此相得益彰。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牡丹升任国花,洛阳的国际知名度将会大大提高。
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对于渴求机遇、渴求发展、渴求突围的洛阳来说,自然推进的知名度,已远远不能满足洛阳的“饥渴”。但面对大幅提高知名度的机遇,洛阳人准备好了吗?
一位从事旅游的政协委员说,洛阳旅游业一直受知名度这个瓶颈制约,由于知名度等原因,洛阳一直未能成为国内游客选择的一线旅游目的地,这让洛阳搞旅游的人很苦恼。
针对这一问题,刘百灵委员说,前一段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让山西这个景点火了一把。可以想见,这个景点的人气将随之飙升。其实,与之相比,我们的牡丹文化要丰富、深厚得多。牡丹作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千百年来深受国人钟情。究其原因,就在“吉祥”二字上,因为这是每个人的追求。如果我们充分挖掘自身的牡丹文化优势,将之与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合,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搞出一两部轰动性的电影、电视剧来,洛阳旅游的知名度自然会提升。
成功的事例在前面。
一部电影《少林寺》带活了一个景点;一部电影《庐山恋》,把庐山带入国内旅游的一线景点;一首歌曲《我想去桂林》,让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犹豫不决的人坚定了决心……
一位委员说,近20年我们也搞了一些有关牡丹文化、河洛文化的作品,但鲜有轰动效应。一首《牡丹之歌》唱了20多年,现在还有几个年轻人知道?我们太需要像张艺谋搞的“漓江印象”那样的大手笔了,太需要像《少林寺》那样的轰动效应了,太需要像《老鼠爱大米》那样具有现代传播理念的作品了。
然而,这些都不能自然获得。
面对无可限量的商机,洛阳的商家准备好了吗?
一位政协委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去年,他的一位好友慕名来洛观赏牡丹,穿行在千娇百媚的花丛中,客人流连忘返。临走,他想带几套牡丹风景光碟,但遍寻商店,最后却遗憾而归。
同样的遗憾不仅仅发生在这位委员的朋友身上。到龙门,想带一件卢舍那大佛的复制头像,没有;到公园,想带一本牡丹诗词集,没有;到白马寺,想“牵”走一匹复制的白马,没有……诸如此类的遗憾我们已诉说多年,但遗憾复遗憾着。
冯松旺委员说,牡丹经济是个大课题,如何开发牡丹升任国花后带来的财源,需要洛阳所有的商家开动脑筋。他举例说,目前,奥运经济在北京搞得如火如荼,单是奥运福娃,就不知为奥运组委会挣了多少钱,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一些国花娃娃?另外,外地游客到洛阳后,带一株牡丹回去非常不便,但牡丹挂件、牡丹摆设却简便易带,为什么没有人开发?在这方面,洛阳的商家远未入堂奥,显得不够精明。
面对汹涌而来的牡丹经济争夺战,洛阳的知识产权保护准备好了吗?
&n